2023年9月,当我被选派到金阳县德溪镇德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我深知,对我这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新的任务是艰巨的;对于一个在大城市生活惯了的人,新的生活是艰苦的;我更深知,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组织对我的考验。如何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经受住组织的考验呢?我寻找着答案。
初到大凉山深处的德渣村,村民白只图的嘀咕让我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大学老师来山里能干啥?”我感觉,村民不太接受我。为了改变他们对我的印象,我在心中立下誓言,一定要干出实绩以赢得信任。
罗克维(左一)走访村民
为了记住所有村民的名字,我把全村的户籍信息表打印出来随身携带。全村499户人家散落在20个陡坡台地,我挨家挨户地走访,哪怕雨季塌方,村道不通,也阻挡不了我前往老乡家的脚步。在平均每家走访不下3次后,老乡们渐渐地认同我了。2024年6月,由于长期爬坡上坎,走惯了平地的我髋关节错位。当时正是落实产业奖补的关键时刻,为了不耽误工作,我在网上买了一个拐杖,拄着拐杖去老乡家。老乡看到我这副样子,感动地握住我的手说:“罗书记,你辛苦了!”
德渣村祖祖辈辈种玉米和土豆,每亩收入不足千元。近年来种上了枇杷,但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又没有农技员指导,种下后不会管理,枇杷口感不好。看着收购商到邻村收购枇杷,我赶紧去联系,但收购商却不愿收购。村民只能以两三元一斤的低廉价格卖给附近商户。有些农户嫌价格低,懒得摘,直接让果子烂在地里。看到这些,我很揪心。
罗克维(中)与村民一起寻找灌溉水源
我不能轻言放弃。德渣村日照良好,昼夜温差大,种植条件好,枇杷品种也不赖。2024年末,我终于邀请到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村授课。专家在了解到我们村的枇杷品种、种植环境、种植状况后,对村民进行了系统培训,让村民学会了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种植户看见了希望,纷纷行动起来,给果树修枝、拉枝、梳果、套袋,忙得不亦乐乎。
5月份,枇杷熟了,我联系到金阳县的一家水果收购商帮忙销售,同时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购买,共计帮助村民销售枇杷近万斤。虽然今年遭受了冰雹灾害,收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就算这样,每个种植户都还是增加了万元左右的收入,是种土豆收入的三四倍。看着这些金果子转换成了大人孩子身上的新衣服、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者新添置的家电、家当,我觉得当初流进嘴角的汗水都是甜的,双脚沾满的泥土都是香的。
我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教育。德渣村新建了一座幼儿园,但孩子们没有图书。我联系身边的亲友,发起“希望蓝图”助学计划,动员他们把各自家中不用的书本捐给村幼儿园。2024年儿童节,村幼儿园传出琅琅书声。望着孩子们翻阅我捐赠的儿童绘本,我想起了初到德渣村时,幼儿园找不到一本完整的书,有些书是老师自己手绘的,一个孩子还背着装着猪草的背篓翻着破烂的书本。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喜欢看的图书。幼儿园老师见到我说:“自从有了罗书记带来的新书,孩子们更喜欢来幼儿园了,他们眼里更有光了。”
罗克维(右)加班办公
时光匆匆,岁月不居。驻德渣村的600多个日日夜夜,我不知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回回走了多少趟,我感觉这是在用大地作纸、以脚为笔、以汗为墨填写着答卷。看到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枇杷树,听到幼儿园孩子们的笑声,我感觉内心非常充实。深夜整理驻村日志时,收到村民白辉发来的信息:“罗书记,感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在你这里,事事有回应,并且快速解决。有你在,我们很放心,有你在,我们很开心。”
我的答案写在大凉山深处,村民是我的阅卷人。我定当不辜负村民对我的期盼,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在这里继续做好乡村振兴的每一道试题。(作者系皇家永利派驻金阳县德溪镇德渣村的第一书记罗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