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人物»正文

少年——记第二届教职工“飞翔奖”科技新秀奖获得者贾虎教授
来源:宣传部   作者:谢娜  编辑:向发全  审核:曹正  日期:2021-09-28  访问:

贾虎“飞翔奖”报奖视频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这首名为《少年》的歌曲一经推出就受到无数年轻人的欢迎,特别对于经历过风雨磨难依然执着前行的人,更能产生共鸣,这歌声犹如针头扎进血管里,鲜血呲地冒出来——对于贾虎来说,感觉就这么真切。

贾虎自比少年,因为歌中有他的影子。过去10年,他在大漠边陲的茫茫黄沙中采油;在南海之滨的烈日骄阳下取样,雨雪风霜虽已令他添了几根白发,可他却说:“我还年轻,再干好几个十年也没问题。”

贾虎在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顺北油气田


搞科研,看准了就大胆地试

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贾虎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看着眼前踌躇满志的学生,贾虎想到了10年前的自己,于是他说:“希望大家做个勇往直前的少年,眼里有光,心里有梦,永远一腔赤诚,永不停止追求理想。”


说明: /__local/7/F8/FF/E4A5CB31EA09DEA135827B33604_E1E3FCBE_170DD.jpg

贾虎作为教师代表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发言

他自己就是这样的。时间回到10年前,即将博士毕业的贾虎面临两难选择:是一心扑在实验室搞科研,还是转型到企业的高薪岗位干技术?那年他27岁,还没谈女朋友。如果去企业,待遇和时间都相对优裕。举棋不定时,导师蒲万芬安排他到新疆宝浪油田做采油项目。

去到现场,贾虎发现理论上顺理成章的工艺,受当地天气、地理环境和地层条件这些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不太顺利,实验室里没碰到过,只能在现场硬着头皮摸索。

要赶在开采前摸清问题。贾虎跟着工人们凌晨就开始动工,所有人没有一句抱怨,工人们拼了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信念感染着他,影响着他。黄沙漫天,却让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使命:我国老油田迫切需要提高油气采收率。作为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贾虎感到时不我待,“把科研成果用于生产实践,这就是我的选择。”

有了方向,贾虎索性跟着老工人“泡”在一线,同吃同住同劳动,从骄阳似火待到大雪纷飞,他渐渐摸到了技术改进的门道,把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进行双向优化,最终完成了30口井的施工。

在采油一线摸索出的技术方案成功推广运用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大港油田等。那一年,他获得第二届学生“飞翔奖”学术科技奖。

从克拉玛依回来,贾虎决定留校任教。他的第一个打算是将硕士阶段科研方向“井筒屏蔽暂堵”与博士阶段科研方向“地层深部封堵”结合,尝试破解长期影响我国复杂油气井井下作业效率的“老大难”问题——井筒安全隔离与工作液漏失难题。

但他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不少人对这个“毛头小子”的创新提出了质疑——“创新不是随便结合两个不同领域就能出成果。”“不同油田是否适合、适应这样的创新技术?”贾虎拿着研究成果联系国内十多家油田,试图开展科研合作,通通吃了闭门羹。

有人劝他赶紧换个研究方向,别浪费时间。贾虎摇摇头,“再试试,要用数据证明我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

看准了就要大胆地试,新技术无法应对实际生产中压力多变的环境,他就模拟了近千次封堵流程,贾虎说自己“做梦都在调参数”。被要求根据不同环境温度压力调整所需堵剂,他就设计了40多个版本的方案,从西北高原到南海之滨反复实验,采集一线数据。

说明: C:\Users\thtfpc\Desktop\采访脚本\贾虎\贾虎在一线实践研究.jpg

贾虎在油田一线


在大漠深处作业时,由于长时间曝露在烈日下,贾虎的脖子连着脊背都被晒得通红,到了晚上,脊背开始脱皮,皮肤和汗水混合着黏在衣服上,撕开时又痒又疼,他忍着痛,熬夜整理数据。

说明: C:\Users\thtfpc\Desktop\采访脚本\贾虎\贾虎与工人同吃同干事.jpg

贾虎在油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贾虎就这样一点一点把外界的质疑消化为解决方案。他逐步在油藏优势流表征与调堵防窜、油气井安全增产暂堵工作液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提出了“石油工程封堵学”这一全新概念。研究成果在《SPE Journal》《石油勘探与开发》等SCI一区学术期刊发表,多家油田单位也主动抛出橄榄枝,新技术在东海、西北等油田成功应用,为油田企业创造了近10亿元的利润,长庆油田等企业还专门向学校发来了感谢信。


说明: C:\Users\thtfpc\Desktop\采访脚本\贾虎\贾虎用图\贾虎参加学术研讨.jpg

贾虎作学术报告


作为科技新秀,贾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皇家永利“天府万人计划”,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励、皇家永利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资助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

做教学,赢得众学子青睐

贾虎到美国雪佛龙川东北项目部开展学术交流研究的时候,时任石工院院长的郭建春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搞科研,不仅要个人学术水平不断精进,还要培养人才,把接力棒交给后面的人,才能不断推动科技进步。”

贾虎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在雪佛龙川东北项目部做研究期间,他收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多所院校博士后职位邀请和经费资助,待遇优厚,并承诺帮他申请绿卡,他却不为所动,做完项目就回校了,一方面继续他的研究,一方面上课、带研究生。

说明: C:\Users\thtfpc\Desktop\采访脚本\贾虎\贾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jpg

贾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它是什么?用来干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不论是给本科生讲《油藏工程英文》《油层物理》和《提高采收率原理》,还是在他担任班导师的石油工程2018级卓越班中,他总是反复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

石油工程2018级学生王雨听了贾老师的课感到受益匪浅,他说:“贾老师帮我们打开了一扇科研大门。”今年,王雨、周子力等多名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选导师时都选择了贾虎。

他们为什么愿意投到贾虎麾下?博2021级学生牛骋程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牛骋程读硕士期间,曾4次投稿被拒,一度自我怀疑到想放弃走科研的道路。那天深夜,他收到出差途中的贾虎发来的一封邮件。邮件中有两个文档,一个是修改意见稿,贾虎在论文的每一行都用红色标注出修改意见,密密麻麻,字数比原文还多;另一个是一封信,信中,贾虎讲述了自己科研受挫受质疑的经历,文末留给他一段话:“做科研失败了从头再来是家常便饭,但前路再难,都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之前还深感前途渺茫的牛骋程,在那一刻,重新蓄满了继续探索的勇气。

说明: C:\Users\thtfpc\Desktop\采访脚本\贾虎\贾虎在出差途中抓紧研究.jpg

贾虎在出差途中抓紧修改学生论文


在严格指导下,牛骋程在《SPE Journal》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顺利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他毫不犹豫选择贾虎作为自己博士阶段的导师,继续跟随贾虎的步伐,研究我国石油工程封堵领域难题。

贾虎指导的研究生获各类学术竞赛奖励5次,10余人次获国家和校长奖学金,1人被评为皇家永利优秀毕业生,9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奔赴油田一线,为祖国的能源事业作贡献。

说明: C:\Users\thtfpc\Desktop\采访脚本\贾虎\贾虎与学生合影.jpg

贾虎与学生合影

学生们都知道,贾老师的歌单里,有一首“必唱曲目”——《少年》。有学生为他“量身”改编了歌词:“你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唱歌有一些跑偏,但科研探索不退却,加油争气一路向前。”

他哈哈大笑地解释,“年龄不是我们在科研路上放慢脚步的借口,我还年轻,再干好几个十年也没问题。”

贾虎(右三)获得第二届教职工“飞翔奖”科技新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