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级化工院校友陈秋实在英国读博时,师爷(他的导师的导师)获诺贝尔奖,学校奖励他一个停车位。师爷没开车,就把自行车停在车位上。陈秋实说:“我在国内也有一位骑自行车的老师。”陈秋实回国后,专程来看望这位骑自行车的老师。
这位深受学生惦念的老师就是邹长军,化工院教授、西南石油大学首届研究生导师“伯乐奖”获得者。
一
邹长军还清楚地记得二十年前入职西南石油大学时的情景。
2002年夏,邹长军在天津一场学术会议上相遇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学院院长罗平亚。会上,双方彼此聆听了发言,茶歇时又在走廊上偶遇,攀谈了一会。邹长军表示想换个单位,求贤若渴的罗平亚说,长军,你到我这来!
这就算是Offer了,有着20年学霸经历的邹长军很是感动。1982年,17岁的农家少年邹长军考入吉林化工学院,是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获得天津大学硕士学位(在职读研)。1999-2000年赴日本山行大学留学一年。在吉化院,以第二主研身份完成“苯酚焦油提取有用物质研究”项目(后来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评副教授。
学校派人在成都北站接站。成都办事处为邹长军一家三口摆了一桌热气腾腾的接风宴。又订了3张成都至南充的卧铺票。这节车厢就成了包厢,因为短途旅客很少买卧铺票。大热的天,化工院又派人在南充接站。然后,化工院负责人一直陪同邹长军考察学院。
从此,邹长军把成都当做第二故乡,以校为家,开启了人生第二段教师生涯。
二
邹长军原来的研究方向是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学校的主干学科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为了避免掉进“逾淮之橘”的坑,邹长军一直努力融入主干学科。
他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在不惑之年,以教授身份重当博士生?“要做先生,先当好学生”,邹长军淡定地说。
三年过去,邹长军完成的以“稠油催化降粘”为研究方向的论文,据专家评审“有冲击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潜质”。邹长军对学问看得重,他一声不吭地报考了重庆大学的博士生。“我读博花了六年”,虽然过程稍有波折,邹长军终归是执着地迈进了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门槛。
邹长军的课堂也受到学生追捧,2013年邹长军获评“皇家永利优秀教师”。
三
邹长军一直说自己是个农民。这自评或许属实,正是农民一样纯朴的性格,为他赢得了第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
朱清澄原任职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熟悉学校,后调任科技部863项目办公室,有些技术问题仍经常向化工院咨询。邹长军一直不离不弃,提供咨询,撰写文档。这种“君子之交”维持了一两年,科研项目终于来了。化工院一位资深教师说,“邹长军给院里写的材料最多,最后把自己给写出来了。”
2006年暑期,项目申报答辩会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欧阳教授担任主任评委。邹长军刚开始发言呢,欧阳手一挥,“让邹教授来讲!”,还连说了两遍。邹长军说,“我就是。”欧阳表情有些惊讶,“哦,你继续讲。”
答辩顺利通过。忆及此事,邹长军也笑了,“欧阳一定是认为我不像个教授。”
这个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名称为《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关键安全技术研究》,经费190万元,周期2007年12月至2011年4月。牵头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牵头人邹长军。
当时CNG加气站刚兴起,出厂的CNG因为含硫量高,必须在加气站进行二次脱硫、同时脱水,才能零售给用户。邹长军团队设计了加气站工艺流程,开发了新的脱硫剂、脱水剂。项目成果在行业内推广,“前店后厂”模式成为加气站主流做法。
这个项目是运用既有理论和技术进行的工艺设计和产品开发,在行业内具有实践首创意义。邹长军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困难,基本上是“力气活”。
但是,就是这个邹长军口中的“力气活”项目,开启了他的科研之路。此后,他又承担完成了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油化工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个项目科研经费合计360万元。 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99篇、ESI高被引论文7篇,被引近2000次。
邹长军还独立编写了《石油化工工艺学》教材,被40多所高校采用,迄今印数2.7万本。该教材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
成为行业内知名专家后,邹长军担任了两家国际杂志的编委。这既是业内认可,更是为学术共同体作奉献。
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的愿意是,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作为导师,邹长军书写的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对学生,邹长军有着父爱一般的情感。陈秋实是专升本的学生,上课特别专注,邹长军课间主动过去,跟陈秋实攀谈,谈学习,也聊人生。那门《生物反应》课,陈秋实考了全班第一,充分显露了学习天分。了解到陈秋实家境殷实,邹长军又鼓励他考GRE,将来留学深造。指导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发表于《化工时刊》。师生感情深厚,陈秋实后来遵从师训,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深圳工作,入选深圳盐田区第八批“梧桐人才”。
邹长军总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张志成是他2008年授课的一名本科生,指导的毕业论文发表于《石大学报》。张志成想考研,邹长军鼓励他考更高层次的大学,不要图稳当考本校(其实就是考邹长军本人的研究生)。十多年后,张志成已是天津大学教授、博导。2021年暑假,邹长军去天津大学开会,遇见张志成,师生开心不已。邹长军回忆说,“他就像个娃儿给父母展示他的心爱之物一样,带着我看他的实验仪器,把他的博士生、硕士生都喊来见老师的老师。那时的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种父母和教师混合起来的幸福。”
指导研究生、博士生,邹长军倡导“无为而治”,在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后,由着学生去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予指导和帮助。
邹长军给博士生李小可提出两个课题。李小可思考一周后,选定其一——纳米流体,方向是换热装置。实验缺一种核心仪器——KD12导热系数测定仪,价格昂贵还只能进口。邹长军“鼓动”朋友的公司从美国购置了一台,然后再借用。借助仪器,李小可对纳米流体在太阳能换热装置的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2017年毕业后,李小可受聘成都理工大学珠峰计划研究员。
纳米流体是邹长军基于超分子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硕博连读生李文靓跟进了该课题,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Fuel》一区,研发的纳米流体钻井液冷却系统得到工业化应用。2020年李文靓入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邹长军与学生的故事还很多。唐全武,在CNG加气站项目做腐蚀研究的硕士生,现在中石油安全环保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张文硕,本科生,在邹长军启发下确立科研志向,其父母专程来校与邹长军恳谈后,举家全力资助女儿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后,入职清华大学。刘圆,本硕连读,热心公益,邹长军支持她创办学生公寓党员服务站,该案例荣获全国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奖,刘圆获得学校飞翔奖,毕业后入职中石化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每谈起这些学生,邹长军总是爱怜地说,“这孩子---”
邹长军面容清癯,衣着随意,戴一副廉价的近视镜,上下班骑一辆二手自行车;一头稀疏的头发,从乌黑到灰白,可能从不曾被认真打理过。这样一副田垄农人形象,在学生眼中,却是博学睿智、丰神俊逸的长者。二十年来,他把全部身心扑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上,不仅果满枝头,而且收获了一众学生粉丝的爱戴。
这是一个纯粹的人,在简朴的生活和温馨的家庭外,心里只有学问和学生,再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