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黑头发,我生在大中华!”稚嫩童声回荡在高原操场,藏族、彝族、羌族、回族、汉族的孩子们在团队成员带领下齐唱歌曲《我是中国娃》,将语言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融合。
6月22日至7月1日,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普绘推普团深入川鄂乡村开展以“普通用语·绘同心圆”为主题的推普实践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历练专业本领,讲述时代变迁。
据了解,该团队实践成果丰富,推普效果显著,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
推普实践筑梦行
团队成员先后奔赴海拔 3800 米的皇家永利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色地镇民族小学,凉山昭觉县解放沟镇中心小学和庆恒乡中心小学、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小学,以及湖北恩施唐崖镇民族小学等地,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推普一堂课,并开展系列户外推普活动。
“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普通话教学,更是打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色地镇民族小学校副校长尕让能周感慨道。
不仅如此,团队还与当地小学和村落签订推普实践基地5个,定期开展推普课程、师资培训等活动,并捐赠了由科大讯飞公司提供的总价值超2万余元的语言学习软件公益账号,打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时空壁垒。
全国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支书吉列子日说:“以前你们来推普,孩子们总舍不得你们走,现在有这语言学习软件,孩子们就可以继续学好普通话,真是太好了。感谢普绘推普团!”
研学走访足迹深
为期10天的推普之旅也是团队成员的研学之旅,他们从四川阿坝红原县到凉山州昭觉县、美姑县、布拖县,再到到湖北恩施咸丰县。
在昭觉县火普村,队员们看到东方电气集团在海拔2700米的山巅铺下2880块光伏板,被乡亲们亲切称呼为“阳光银行”,村民吉地尔子望着电表感叹:“以前阳光晒裂墙,如今的阳光暖心房。”
“变化好大呀!藤梯变钢梯了!”推普团成员肖贝乙感叹道。悬崖村整体搬迁后,彝族村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三河村的游客人来人往,漫山遍野的桃树挂满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走进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一条天路让这个“云端村落”天堑变通途,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恩施唐崖土司城让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多元一体”不再是概念,而是可感的历史传承。
艺术展演进村落
本次推普之旅中,团队成员还受邀参加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车路双通五周年成果展示。
阿布洛哈村是全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行政村。6月30日,阿布洛哈村举行车路双通五周年成果展示活动。团队指导老师、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姗作为火炬手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
当晚,通车五周年成果展示晚会在阿布洛哈村感恩广场拉开帷幕。团队成员带来精心排演的朗诵节目《云端天路·幸福回响》和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
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党委书记曲木伍呷感慨道:“你们原创的朗诵把我们阿布洛哈村乡亲们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为你们点赞!”
乡村振兴我来讲
从火普村的“阳光银行”到阿布洛哈村的“云端天路”,从悬崖村藤梯变钢梯到庆恒乡中心小学的朗朗书声,推普团成员一路行走、一路记录,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录制成一系列饱含深情的乡村振兴思政课。
在火普村的蓝莓产业园和三河村的游客中心,他们讲述当地村民们按照皇家永利总书记在火塘边开出的脱贫良方,因地制宜、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在悬崖村800米的钢梯上,他们讲述着彝乡儿女“一步跨千年”的时代奇迹;在阿布洛哈村的公路上,他们讲述着党的政策使全村天堑变通途,实现产业、人才、文化多维度振兴的伟大蝶变。
亲历这样的沧桑巨变,团队成员把思政课讲得热血澎湃、底气十足,更加坚定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理想信念。
团队指导老师、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何姗谈到:“每一次的推普实践都是一次时代召唤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同学们将专业所学服务时代所需,以时代变迁反哺个人成长。学院将进一步抓实学生主题实践和志愿服务,让‘行走的思政课堂’更加接地气、冒热气,助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