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新材院“晋善晋美,红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9日至16日深入山西革命老区,在吕梁、大同、长治、阳泉四地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文物有声:凝固烽火中的生命印记
从吕梁晋绥边区到大同平型关,从长治太行山到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中斑驳的文物与鲜活的记忆共同编织出震撼人心的抗战历史。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展厅中的土制地雷,展示出先辈们“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智慧。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23级本科生彭柯琦对烈士张文松生前的皮挎包印象尤为深刻。平型关战斗前夕,他将随身携带的皮挎包托付给当地儿童团团长孟德海保管。几天后,张文松在阻止日军增援的驿马岭阻击战中英勇牺牲。彭柯琦说:“八路军和百姓间的双向奔赴与共同信念,是中国抗战精神的精髓。”
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厅时,大家久久驻足在一双磨损斑驳、浸染着血痕的草鞋前,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年仅24岁的叶成焕烈士生命的最后印记。实践队指导教师杨垸钦动容道:“正是过去无数双沾满泥土和鲜血的草鞋走出了民族独立的胜利道路;而今天,我们更应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精神解码:体悟穿越时空的力量
参观纪念馆、聆听讲解、采访调研、座谈交流、录制微党课,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烽火岁月,用青春解码抗战精神。
在吕梁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专题采访时讲解员阐述着“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真谛,“红色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需要代代传承的精神火炬。”讲解员的话语点燃了青年的使命担当,彭柯琦感慨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吕梁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牢记今天在此的铮铮誓言。”
从四川到山西,西南石油大学的学子们跨越1200多公里,通过实景体验、史料研读、人物访谈、影视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抗战精神的内涵。
此次山西红色研学实践旨在深化抗战精神时代诠释,持续打造“红心向党”品牌实践活动,构建“行走+宣讲+浸润”三维育人体系,在“以讲促知、以赛促学、以践促行、以炼促能”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成果将通过“线上微党课展播+线下理论宣讲”多渠道辐射全校师生,赋能红色资源创新传播,用青年行动让红色基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采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实践队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工作人员座谈
(图/周晓羽、彭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