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校园

您的位置:首页»校园»正文

【社会实践】当安石村的毛竹情遇上实践队的AI技术
来源:南充校区   作者:周煊涵  编辑:向发全  审核:梁军刚 终审:新闻中心    日期:2025-07-30  访问:

“今天在情绪银行看到游客夸我家梨子甜,比吃了蜜还高兴!”

7月25日,南充校区财务管理专业2024级学生杜语焓看着数据库后台新增的“情绪数据”,将其抄送给李庄镇安石村村委会。很快,村民雷从先就收到了“喜悦情绪积分”。

前不久,作为队长的杜语焓,带着“安石数智先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的11名队员,在安石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为这个以种植酿酒专用粮闻名的村子,线上线下通过AI技术,打造了“情绪银行”,用竹筒收纳乡音心事,用数智技术留存乡土记忆,以改变村庄的情感生态。

钻头遇见竹纹的育人现场: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的碰撞

安石村距4A级景区李庄古镇仅6分钟车程。这里曾因出产五粮液酿酒专用粮而闻名,近年又凭建筑设计与美学元素成为乡村振兴标杆,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

7月6日,实践队来到这里。“本想调研示范乡村,可实地走访发现,漂亮实践方案并非村民所需。”杜语焓介绍,当晚讨论时,队员唐靖文感慨:“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是心与心的距离。”大家合计着给村里造个“情绪树洞”。

考虑到村里老人多,光线上不行,得有线下装情绪的物件。“就用竹筒。”有人说。

说干就干。7月8日清晨,队员们跟着村民雷得令钻进毛竹林,选竹、砍竹、锯段、钻孔,再用颜料、麻绳装饰,一个个绘有“SWPU”(西南石油大学英文简写)和“情绪”标志的竹筒制成,成了“情绪储蓄罐”。

“锯这段,这段直。”竹林里传来了雷得令的吆喝声。只见他手握篾刀,目光锐利,一刀下去,竹子瞬间裂开一道整齐的口子,顺势再劈,啪的一声脆响,竹子便倒地。“大学生娃娃记住,刀要斜着下,竹节才不会裂,斜45度入竹最省力!钻孔时,要顺着纹理走!”竹屑纷飞间,钻头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汇点上破壁。

“喜悦投递口”“烦恼树洞”“给老乡的话”“游客的乡村印象”……4种竹筒很快挂在了村里人流量大的青年旅舍、村图书馆和村口老槐树上。

从“单向倾诉”到“双向互动”:小小竹筒里激活乡村“情感经济”

队员挨家挨户宣传,陆续有情绪卡投递:“天气热,干活累”“晚上在村头散步有风,舒服”“每天在农家乐给游客做好吃的,挺开心”……

截至7月18日,线下4个竹筒已收到60张卡片。“增设儿童图书”“组织暑期辅导班”等诉求相继落地,实践队制作的竹筒“储蓄罐”,成了村里最接地气的“情感驿站”。

杨宗琼奶奶将“想借手机跟孙辈视频”的字条塞进竹筒,三天后,队员唐靖文便上门帮她了却心愿;村民念叨“孙子暑假没人带”,实践队随即开设“AI科普小课堂”,孩子们用AI识别豆类、制作胡萝卜手工,晒谷场回荡着欢声笑语。

“要让‘存入’的情绪产生‘互动价值’,才能持续运营。” 杜语焓说。实践队联合宜宾翠屏万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小事速办”机制,每周三下午,村里的“情绪管理员”准时开箱:“烦恼树洞”的字条直送村委会,游客写下“星空比城市亮多了”,展示出来成为旅游名片。

创意持续落地,“喜悦分享”成了“社交货币”。游客向“游客的乡村印象”竹筒投信,可获“情绪兑换券”,去村里小卖部换块本地饼干、到米酒坊尝口鲜酿。这既带动消费,也让“情绪体验”有了落脚点。

回应或许微小,却让村民感受到“有人在乎”。10多天试运营,村民和游客发现,竹筒“储蓄罐”既能“存入”情绪,又能获得“情感货币”,戏称它是“情绪银行”。

AI技术赋能:让乡土与数智的“双向奔赴”有了更多温度

“爷爷您瞧,这是您年轻时酿酒的模样!”实践队员郭梓皓举起平板,AI修复的黑白照片里,村民雷崇开大爷抱着酒坛的笑容鲜活如初。

安石村的日子里,这样的温暖不断上演:老人和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在堂屋前“同框”拍摄全家福,AI动画让照片里的人物微笑、眨眼;线上AI“医生”为村民解答腰腿疼痛问题,线下实践队与川北医学院的大学生讲授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

“村里每一口缸、每一个酿酒人,都是最初的酒坊发源地……”“我16岁就开始学酿酒,火候要三短一长,发酵时的温度、湿度都有讲究,得根据天气随时调整,这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7月6日开始,来自南充校区财务管理、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专业的11名大学生住在村里。和村民们交流过程中,自酿米酒的村集体经济“发家史”,酿酒老人念叨的火候秘诀等,话语间藏着安石村的文化密码。

“这些声音如果存进‘数字非遗库’,将会成为安石村乡村振兴的‘活化石’。”实践队员皮乙茜激动地说。

线上“乡村情绪银行”也应运而生,用科技为乡村情感“存档”。通过线上分享,在外务工游子可写下对故乡的眷恋,村民扫码能录制蝉鸣鸟叫,游子和游客还能书写乡村感悟、哼唱即兴小调。

“目前已经收集到很多内容,经AI分类整理后,会制作成‘乡村声音日记’,在8月底前完成。”实践队指导老师胡朝伟介绍,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用年轻人的智慧联结乡土,以有温度的设计留存乡村发展中的“人情味”,记录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线上线下的联动,让“情绪银行”不止于“当下的互动”,更成为留存乡土记忆的“数字档案”。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王治平在实践日志里写道:修复一张旧照,温暖一颗人心;存储一段情绪,激活整个乡村。实践队同学搭建的“乡村情绪银行”,以最朴素的方式触及了乡村的情感需求。

实践队员与村民选竹、砍竹

实践队员学习锯竹、钻孔

实践队制作情绪储蓄罐

制作好的竹筒

实践队员布置竹筒

村民投递情绪卡片

线下竹筒收集到的“情绪纸片”

实践队员用AI技术与村里留守老人“同框”合影

实践队举办“AI 科普小课堂”

实践队员与村“两委”干部合影


(图/郭梓皓 李佳欣 陈俐桐 熊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