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师想

您的位置:首页»师想»正文

彭韦:蝶变的旅程——艺术与成长的交响
来源:艺术学院   作者:彭韦  编辑:向发全  审核:夏艳 终审:杜鹏    日期:2025-01-21  访问:

编者按:本文生动详细地记录了大型话剧《狂飙》的排练过程,文笔优美,值得一读。站在教学角度,这其实是对一门课程、一项实验的深度剖析与反思,恰好也体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五自”质量文化: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期待教师们撰写出更多这样优秀的文章。

2024年9月28日晚,当大型话剧《狂飙》演完最后一场,我与同学们各自归歇之时,排练的场景又像过电影似地在我眼前闪过,心中立时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情,我与他们共同经历的这十个月永远回不来了,但那堆在库房的道具像茧壳一样记录着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挣扎,翅膀还是湿的,身上还在痛。

剧组排练合影

回望2022年,我怀着对戏剧的热爱与执着,踏入西南石油大学,成为一名表演教师。每当我站上讲台,面对那些渴望梦想的年轻脸庞,责任感便如潮水般涌来:我必须给予他们希望,不能辜负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选择《狂飙》作为毕业大戏,源于我对先烈的崇敬。大学时代,我曾花费两年时间去扮演江姐。那段经历如同烙印,让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和理想的光辉。我希望学生们通过这部作品去触摸历史的温度,去感受使命的沉重。

《狂飙》由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以爱国主义情怀与革命斗争精神为主题,以国歌词作者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党的文艺领导工作、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全过程为主线,深度挖掘并艺术再现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旨在带领大家穿越历史长河,回到那个热血激情的年代,共同见证田汉的戏剧梦想与家国情怀。作品生动展现了田汉先生在动荡岁月中用戏剧作武器,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贡献力量的精神,正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交相辉映。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站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选择排演《狂飙》,不仅是一次戏剧创作的尝试,更是一场与历史的深情对话。

对于学生而言,排演这部话剧是一次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艺术与历史的双重体悟。我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仅掌握戏剧表演的技艺,更能感受到信仰的分量和使命的厚重。而对于我们的校园,《狂飙》的上演也是对“石油精神”的呼应。石油工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像田汉先生这样为国家燃烧生命的人,他们用赤诚的热爱和无畏的奋斗,为中国赢得了尊严与未来。通过《狂飙》,我希望将这样的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让他们明白,艺术不仅是一门技术,它更是传承信仰、激发家国情怀的一种方式。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这场演出是我们献给祖国的一份特殊礼物,是将青春融入祖国山河的深情表白。

《狂飙》剧照

这台戏需要18名演员,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表演,还要应对频繁的道具切换和服装更换。每场演出需要使用48块不同内容的板子,这不仅考验他们的体力,也挑战他们的毅力。每当切光换场时,他们必须在30秒之内把板子固定到钢架上,还要将各种桌子椅子等道具同时搬上舞台。灯光亮起时,这一套动作必须完成,而且还必须调整好呼吸,进入表演状态。要达到这样高强度、零失误的标准,必须在排练时反复磨合,错了就重来,直到万无一失。

排练的过程备受煎熬,有人悄声说:“老师,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必须给予他们力量,但我又问自己:能带领他们走到最后吗?艺术本身充满变化,没有人能预知最终的结果。集中排练阶段,大厅里笼罩着沉闷的气氛。正式演出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每个人心头都压着一块大石头。最先崩溃的是王项羽,他扮演五四时期投身革命的青年,站在舞台中央,台词卡在喉咙里,一遍又一遍念不顺:“‘我们目光炯炯丝毫不亚于五十年前的俄国青年,我们握着拳头打着桌子高叫到民间去!……’老师,我念了十几遍了,还是找不到感觉!”他丢下剧本,用手猛抓头发:“老师,我不行了!我根本不是他,我不了解那个年代的人在想什么。”

“冷静!”我尝试平复他的情绪,但内心的焦躁却在翻腾。自剧本研读起,他们就面临年代跨度太大的问题——从民国的社会动荡到解放初期的热血建设,每一段都陌生而遥远。他们要表演从二十岁到七十岁的角色,情感跨度极大。而且,剧中有许多隐忍的情感,不是简单的哭喊能解决的。排练时经常表现得用力过猛,情感失控,这不仅让台词显得生硬,也让整个表演显得浮夸。

更糟的是,排练时间过长,体力成了短板。有一次,排练从早上九点持续到凌晨三点,灯光、走位、情感调度一遍又一遍地调整。赵雨菲,一名在戏里有十场大段独白的女生,终于支撑不住——第八次对词时,声音哑了,抬头对我说:“老师,我真的不行了。要不把我的台词砍掉一点吧?”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对啊老师,感觉她快撑不住了。”“光靠我们这18个人,真的能完成这么大的剧本吗?”看得出,他们已经接近极限。

就在前几天,因一个情节的处理不够细腻,我冲他们发火了:“这是一场两个小时的大戏,不是小品!你们的节奏再这么松散,情感再这么假,就算灯光再美,观众也只会看笑话!”我知道这不是他们不努力,但心中的无助感让我口气比平时重了许多。后来,又因为几句台词处理不到位,我拍桌子大声呵斥:“你们就不能再认真一点吗?这部剧的意义你们到底明不明白,这不是你们的个人秀,这是一群人用生命表达信仰!”一时间,整个排练厅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小赵低着头,紧紧地攥着台词本;小李咬着嘴唇,偷偷用袖子抹眼角,躲着我的目光。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尝试如此复杂的大戏,表演、配合、台词量、历史感都远超他们的能力,而我也从未执导过这样一部集合群戏、年代感、多种戏剧元素的话剧。我感觉这是一场豪赌。

后来,刘美仪感冒发烧,查出严重的肺水肿,几个重要的角色因为长期排练肌肉拉伤不得不休息。我的焦虑与日俱增。

一天晚上,我坐在艺术大楼演播厅观众席最后一排,远远地看他们合练,不去打扰。那场面十分混乱!练到深夜,他们都走了,空荡荡的屋子只剩我一个人,手里的排练记录本写满了刚才的各种失误,翻了几页又无力合上。还有,台词本上的灯光标记改了又改,满是划痕和批注。明天怎么练?

我很害怕,害怕临到演出一切都还没有准备好,害怕灯光亮起的那一刻舞台上手忙脚乱,害怕观众的拒绝浇灭他们对艺术的热情,更害怕他们用十个月换来的不是成长,而是挫败感。

这十个月他们付出了很多代价,也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一次小组讨论时,高嘉言说想多读几本历史书,多看几部影视剧。他说:“老师,我还是想试试找角色的感觉。”李瑞梅子也递来她的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了表演的感悟。她在排练时还支起手机录像,回去再揣摩,寻找感觉。放弃是最容易的选择。每当看到他们在舞台上流汗奔跑,一次次咬牙重来时,我的心底总会涌起一股力量。

一个学生的剧本批注里写了这样几句话:“老师多次指出我的情绪不到位。”“这段台词真的很难念,但再练一次,也许会更好。”“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成功,但不试一试,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读到这些话,我的眼眶湿了。我仿佛听见他们在台上的一次次呐喊和挣扎。他们比我想象的更坚韧,比我想象的更渴望成功。我忽然明白,失败或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作为老师的怀疑和退缩。如果我都不相信他们,那又怎么能让他们相信自己?

我告诉自己,不管这条路多难,我必须带领他们走下去——不仅是为了这部剧,更是为了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狂飙》剧照

尼采说过:“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每场戏、每句台词,我们不断重复着。我告诉同学们,任何伟大的成功、伟大的创造都是不断重复的结果。

许多道具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令我感动的是龙光云、李锐等同学为了缝制戏服去学习针线活。他们穿着亲手制作的戏服站在舞台上,脸上流露出的不仅是自信,还有对艺术的执着。

首演之夜,他们在紧张的气氛中反复检查服装和道具。韦语节站在镜子前,轻轻涂抹润唇膏,他的嘴皮磨破了。一旁高湛东闭着眼深呼吸,嘴里念着台词,上次排练摔伤的膝盖还在痛。而潘瑞杰带着一帮同学忙着调整道具,那是他们多次推翻重做的相框,相框上面还有手指刺破后留下的血迹。

灯光渐弱,音乐响起,大幕徐徐拉开,演员上场。饰演田汉的高嘉言,缓缓走向舞台中央,随着光区移动台步。台下一千多双目光盯着他们的表演。

第一场戏比较顺利,但在第二场,祝亚鋆同学脚下一滑重重地摔了一跤,身体撞在舞台边缘。好险!后台的同学十分惊讶,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只见他愣了半秒,起身丝滑地接上下一个动作,声音甚至比排练时更加坚定:“民众们,站起来,一致建立新的中国,光明是从地底下来的!”声音如同刺破黑夜的利剑。

演出结束,掌声如潮。观众席有人拿出纸巾擦拭眼角,演员们鞠躬谢幕,脸上带着复杂的情绪,有笑容也有泪水——既有如释重负的轻松,也有难以压抑的感动。张嘉妮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转身抱住我,轻声说:“老师,我们真的做到了!”

后台收拾东西时,一向坚强的王项羽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他捂着脸站在角落里,哽咽着说:“老师,我刚上台的时候真害怕说错台词,真想快点结束这场演出,可现在我不想结束,我想继续演下去”我蹲下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是舞台的力量,它让你面对恐惧,然后战胜它。”高嘉言换完装走过来,声音在演出后显得疲惫,沙哑地说:“老师,谢谢您,要不是您,我可能早就放弃了。”我笑着摇头:“也是你们点燃了我的梦想,舞台上所有的挣扎与坚持,都是你们成长的证明。”

那一夜,泪水与汗水交织,而我们的信念也比任何时候更加坚定。艺术的力量从来不在于完美,而在于触动人心,而这份力量,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刚来艺术学院时,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憧憬,带着2021级1班的学生们,脚踏实地走到今天,从未停歇。创作已成为我们每学期的习惯,无论是原创小戏还是改编经典剧目,学生们在创作中逐渐成长,艺术的光芒吸引并指引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学生们之间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热情与纯真激励着我,而我的经验与引导又成为他们探索艺术世界的灯塔。这种相互交融的过程,让我们在艺术的流动中不断前行,既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是生命之间的对话。艺术的流动不仅仅是炫技的展示和知识的传授,而是感知与感受的交融,是彼此心灵的交响。

如同朱迪·布鲁姆所说:“一个人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才能找到自己的声音。”我想帮助他们找到这份勇气,无论前方的路多么坎坷,我都会陪伴他们前行。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融与精神的启迪。如罗曼·罗兰所言:“艺术是生命的升华。”在这条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我愿意继续用全身心的爱去关照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探索人性的光辉,愿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与力量。

观众反响热烈

2024年10月20日初稿

2024年11月30日修改

2025年1月21日定稿


(彭韦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主持人,获国家级皇家永利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