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至今,感触颇多,概括起来就一句话——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当初,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在我眼中,每位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有着无限的可能,而我有幸成为帮助他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引路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朱士信教授把教学分为四个层次:负担、任务、事业、爱好。我认为教师最好的状态就是要成为“热爱教育的艺术家”,只有真正将教学作为兴趣爱好融入工作生活中,才能将教学艺术完美发挥。从教19年来,我有过激情澎湃、满腔热血的付出,也有遇到教学瓶颈难以突破的懊恼沮丧,还有过静下心来、默默反思后的沉淀。无论哪一种境遇,学生始终位于我工作的中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是我最大的快乐。
教学是爱的艺术,唯有爱才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学生,才能彰显教育的正能量。课堂上我们要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名家典范、文化精髓等),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们成为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课后更要关爱和鼓励学生,加强交流,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皇家永利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温暖与感动。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因感冒而咳嗽,下课后,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默默地递上了一盒润喉糖,轻声说:“老师,您辛苦了,吃颗糖,嗓子会舒服点。”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我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教学是悦的艺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让学生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记得6年前,我开始承担南充校区数学课程教学任务时,发现南充校区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当时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不太适合南充校区学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开展了 “一中心,两融合,三模块,四阶式,五维度”的混合式创新教学实践。“一中心”是指基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两融合”是指将课程思政与应用实践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三模块”是指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的“基础模块、提高模块、拓展模块”,以便于分层次教学;“四阶式”是指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的“驱动式引入、探究式推进、参与式巩固、创新式提高”四个教学环节;“五维度”是指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包括期末线下考试成绩、学习平台线上成绩(慕课堂、学习通、雨课堂)、平时线下作业成绩、扣分项目(例如迟到、旷课、行为不端等)、加分项目(对班级的贡献、课堂积极发言、课后参与讨论答疑等);每项成绩的评定都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周在班级群里进行公示。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初见成效。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有的在QQ群里争先恐后讨论问题、相互答疑,有的不分早晚都在网上和我进行交流,还有的学生会分享一些创造性的思路和独到见解。学生们的评教结果显示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十分认可,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并且南充校区的学生已经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教学是研的艺术,想要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要与时俱进,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在学习中成长。如何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讲解最深奥的数学理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效率,拓展知识空间?在传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如何将最新的工程应用、学科前沿植入其中?这都需要继续探索。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蜕变,在不断地蜕变中提升了教学艺术,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
教育事业是一场有温度的旅程,我们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希望我们都能在这场旅程中不断成长,精彩绽放!
(林敏,理学院教授,西南石油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十佳”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西南赛区一等奖获得者、西南石油大学第二届“梦蹊-躬耕奖”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