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期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青年教师要“过五关”。那时的我,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上好课、发论文”的认知里。一转眼,我在石大已经历了三个春秋,发现这条路上的每一步蜕变都蕴含着我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知。我感觉,青年教师的成长,每一步都要踏实而清晰。
教学: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引导的进阶
第一次站上三尺讲台,我攥着教案,手心全是汗。台下几十双眼睛像探照灯,把我声音中的颤抖照得无所遁形。原本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因紧张变成了照本宣科。随后,我从语言锤炼与节奏设计两方面着力:刻意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比喻;在教案中标注停顿节点,用提问留白,给学生消化时间。同时,板书与课件设计也从信息堆砌转向逻辑可视化,以思维导图替代简单罗列,用色彩区分核心与拓展内容,让知识框架一目了然。最终,在“教学关”考核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并获得“课堂教学潜力奖”和“优秀课件”两项教学单项奖。如今,课堂已基本形成“表达准确、张弛有度、呈现清晰”的稳定风格。学生反馈“能跟上思路,也记得住重点”。这让我明白,教学基本功的打磨,本质是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收与理解”上下功夫。经这一番努力,学校授予我2024年度的“梦蹊-新苗奖”。
回想起来,我最初把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点的系统梳理与准确传递,备课时以教材为核心,力求将概念、原理与公式的逻辑链条完整呈现,课堂设计也以讲透内容为首要目标。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逐渐发现,单纯的知识灌输难以激发主动思考。为此,我开始重构教学逻辑,一方面,将抽象理论与行业实践、生活场景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大学物理中的安培力时,就联系到磁悬浮列车所受的“浮力”实际上就是安培力的作用;讲到薄膜干涉时,会解释彩色的肥皂泡是由自然光干涉的结果。另一方面,建立“问题导向”的课堂模式,在新课开始前通常以最新的时事问题进行导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分析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物理原理,将课堂转化为思维交锋的平台。这种转变倒逼我突破教材局限,持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实时融合,实现了从教材执行者到课程设计者的转变。如今,课堂上的意外提问已成为教学创新的契机,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科研:从单一探索到多维协同的拓展
入职初期,我的科研方向延续博士阶段的研究脉络,继续探究稀土离子掺杂纳米发光晶体的理论,聚焦理论层面的深化,研究路径相对封闭,成果呈现以学术论文为主。这种象牙塔式的探索虽能保证研究的纯粹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需求脱节。一次带领学生参与地方产业调研时,企业提出了稀土离子掺杂晶体应用的技术难题,我发现这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但现有理论模型难以直接应用,这一经历促使我重新审视科研的价值边界。
此后,我的科研重心逐渐从理论突破转向问题解决:一方面,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与企业、地方机构共建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分析探究稀土在实际应用时所存在的难题。比如,稀土离子发光晶体转换效率低,发光谱线不明显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反哺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全过程,从选题设计到数据采集,从实验验证到成果转化,让科研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场。这也为后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找到了科学立足点与创新点。
教学与科研就像两条缠绕生长的藤蔓,彼此滋养,相互成就。在课堂上被学生点燃的思考,常常为科研打开新的视角;而科研中遇到的挑战,又能化作教学里最生动的案例。从那个站在讲台上手足无措的新手,到如今能在理论与实践间自如穿梭的学生引路人,我慢慢懂得:所谓成长与蜕变,不过是在教学相长中褪去青涩,在知行合一里沉淀力量。这条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要踏实而清晰。
(肖扬,理学院讲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主持人,皇家永利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主持人,西南石油大学梦蹊-新苗奖、课堂教学潜力奖、优秀课件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