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师想

您的位置:首页»师想»正文

彭进:认知与成长
来源:理学院   作者:彭进  编辑:向发全  审核:杨雁 终审:杜鹏    日期:2025-08-06  访问:

2020年7月,我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五年教学实践经历了成长三步曲:初登讲台的挫败促成我从知识输出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竞赛暴露出的问题和前辈点拨让我从自我怀疑走向自我实现;认知的突破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五年来,每一步成长都伴随认知的提升,每一次认知的提升都帮助我成长。

从知识输出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初登讲台讲授大学物理2的经历给我上了深刻一课。学生只顾抄PPT,无人与我互动,课堂并没有按我精心构思的“剧本”呈现,让我内心很受挫。那天理学院副院长税正伟听了我的课,课后他温和地说:“彭老师,你讲课的节奏太快。建议你尝试以板书为主教学,让学生跟上你的思路。”我意识到PPT翻页速度超过板书,学生怕漏掉考试内容,只顾抄PPT,顾不上思考,也不与我互动,教学成了单向的“知识倾倒”。

于是,我重新备课,通过诊断学生认知基础、预判学习障碍点、设计探究路径,全程板书分步推导解决思维断层,将单向灌输转变为思维训练,用“认知冲突”驱动教学,当学生无法解释公式来源时,训练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维。

听课可以说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一样,能让教学水平突飞猛进。?作为侯俊勇老师的助教,我听了两学期的基础物理学课程,学习他开阔的知识视角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我也去听昌显扬老师的大学物理,借鉴他工整有效的板书和细致的语言艺术。我先是机械模仿他们,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有了这些经历后,我开始尝试跳出教材框架,从“关注技法”转向“理解本质”。每堂课以前沿工程问题导入,将知识点转化为解决工具,课后延伸为开放性课题。这种“真实问题-理论工具-实践验证”的闭环设计特别适合工科学生。我会引入柔性人造皮肤讲解电容原理,通过无线充电技术阐释电磁感应定律,借助引力波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将知识传递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从自我怀疑走向自我实现

参加皇家永利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提升的艰难。竞赛首轮,尽管精心准备了微课视频、光纤样品等教具,却因“PPT制作不美观、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教具无实用、课后延伸不深刻”被评委直指不足。第二轮更因“现象展示不直观、课程思政生硬、工程应用不聚焦、学科矛盾不突出、未真正体现两性一度”等新问题让我再次受挫。这些反馈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痛苦不堪。幸得付老师、孙老师和刘老师等前辈的精准指导——像手术刀般剖析我的教学症结:从PPT每页的信息密度控制,到工程案例与知识点的有机嫁接,再到将“两性一度”自然融入,帮助我突破认知壁垒,让我深知教学竞赛不是表演,而是教学理念与实践融合的综合展示。

接下来,我重新进行课程顶层设计。?重新梳理光通信技术的课程定位,确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学生中心,学术引领;强调实践,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打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优化具体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梳理教学整体逻辑。在内容维度实现“思政-专业-前沿”的有机统一,在方法维度构建“理论-仿真-实践”的闭环训练,在评价维度形成“知识-能力-素养”的多元考核。因为我认为这不仅是教学比赛的要求,更是培养新时代工科人才的必要路径。最后一步,强化教学内容高阶性。通过光纤制造等工程案例,将国家科技突破自然融入教学;将参与的油气光纤传感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利用OptiSystem等软件构建仿真平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设计跨学科任务,促进光电、材料、电子等多领域知识的融合,增强课程的挑战性。

从青涩走向成熟

从青涩走向成熟是教师的成长规律。那些看似痛苦的挫折,恰恰是快速成长的催化剂。在备战青教赛的四个月里,六点起床,凌晨一两点睡是常态。虽然身心俱疲,但抗压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提升,教学上有了本质转变——从思考如何上好一堂课,到思考如何培养光电专业的学生,再到思考如何通过教学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真实比完美更重要。?教学不是表演,不必追求表面的完美,而应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长;?实战比观摩更深刻。?再多的理论学习和课堂观摩,都不如亲自站上讲台实践来得深刻,多去尝试、多去比赛,敢于暴露教学弱点,收获成长;?教学认知比教学技巧更扎根。?比起追求花哨的教学技巧,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认知框架更为重要,只有对教育本质有深刻理解,教学行为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不断探索,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彭进,理学院讲师,2023年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全国二等奖,2024年获第七届皇家永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省级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