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师想

您的位置:首页»师想»正文

雍涛:竞赛赋能下的教学思考
来源:电信院   作者:雍涛  编辑:向发全  审核:李忠伟 终审:杜鹏    日期:2025-09-18  访问:

雍涛(右二)指导学生实验

《礼记·学记》有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从初登讲台的忐忑到深耕教学与实践的笃定,岁月流转,已是第八个年头,“教学相长”不再是抽象的教育理念,而是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每一次竞赛时师生间交流互动和心灵的默契。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到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比赛,从课程与实践环节改革到教学创新竞赛,我始终在探索如何以竞赛为纽带,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也让自己在赋能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能力的迭代升级。

一、竞赛指导:师生同频,在实践中双向成长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衔接行业前沿的“试金石”,更是教师提升实践指导能力与教学视野的“练兵场”。每次指导竞赛,我都将其视为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旅程,从选题阶段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痛点,比如在机器人竞赛中聚焦“机器人仿生”“智能安全巡检”等贴近产业需求的应用场景,到方案设计时和学生一起查阅前沿文献、讨论技术路线,再到调试阶段陪着学生解决硬件结构、数据传输、算法精度不足等实际问题,最终看着学生带着成型的作品站上赛场、收获认可,我深刻地体会到,竞赛指导不是单向的“教”,而是师生携手向未知探索、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

2018年,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迎来首批新生,我也在这一年怀揣教育热忱入职,与专业和学生共同起步。首届学生刘瑶对专业实践充满热情,大一便主动申请进入实验室,这份积极性让我们早早建立起师生协作的纽带。2019年是我首次指导学科竞赛,备赛时,我们一起查资料、搭电路、调程序,在反复试错中摸索方向,最终获得电赛四川赛区三等奖。这次经历对我意义重大,不仅摸清了电赛备赛的系统方法与组织流程,也为后续指导更多学科竞赛积累了关键经验,而刘瑶也在实战中夯实了专业基础,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的实用价值。

此后,这种师生共同探索的模式不断延续。刘瑶把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实验室与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电赛全国一等奖、蓝桥杯电子类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毕业时顺利推免至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而我也在与刘瑶及其他学生的一次次协作中快速成长,竞赛指导和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跟进机器人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为了适配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我需要探索更灵活的指导方式,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手把手”教,对能力突出的学生则引导其“自主创新”。这种因育人需求而产生的“反向推动式”学习,让我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指导水平持续提升,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课堂教学需要补充的实践内容,以更好地衔接学生的竞赛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

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转变让人欣喜,曾经对硬件焊接、软件编程感到头疼的学生,逐渐能独立完成系统搭建和功能调试。面对突发故障时,学生从手足无措到学会拆解问题,能够基于系统运行表现进行分析,最终在团队协作下解决问题。他们开始主动关注行业动态,有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后,主动研究新能源设备中的智能控制电路。有学生在机器人竞赛中接触到人工智能算法后,立志攻读硕士学位并选择机器学习方向继续探索,这些正是实践育人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课程创新:竞赛元素融入课堂,让教学“活”起来

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为课堂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突破口”。理论讲授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陷入“按步骤操作”的“照方抓药”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于是我尝试将学科竞赛的理念与内容融入日常课程,让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例如,在单片机课程中,融入OBE-CDIO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建立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在课堂、实验和课外时间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课程设计了“智能物料配送小车”“分拣机器人”等竞赛式项目,学生需要像参加竞赛一样,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电路搭建、软件编程和系统调试等工作。通过项目实践,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竞赛元素、任务驱动与项目实践教学法以及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结合,让教学“活”在了学生每一处学习场景中。课堂上,学生不再只为出勤被动端坐,而是积极参与课堂练习与互动。课后,学生不再敷衍完成作业,而是为优化单片机作品自发利用课余时间优化电路、调试程序、验证功能。实践环节,从实验签到后的认真操作,到实验验收时主动展示调试成果,再到作品答辩时清晰阐述设计思路和效果,每一环节都成了学生展现能力的舞台。学生从“为分数学习”转向“为解决问题、完成作品而探索”,课堂与课余都充满主动探究的活力。

三、成长回响:以赛育人的成果与思考

多年的实践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指导的学生先后在电赛、光电赛、机器人、人工智能、蓝桥杯等赛事中获得几十项国家级、省级奖项,不少学生毕业后进入知名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或推免、考研以继续深造。每当看到学生在实践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我都深刻感受到教师的价值。

在深耕学生竞赛指导的同时,我也将实践育人的思考反哺于教学能力提升,以参加教师竞赛为契机总结改革经验、打磨教学方案。

未来,我将继续关注行业前沿技术与竞赛趋势,不断优化课程设计,让竞赛元素更自然地融入课堂。继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在竞赛中充分展示自己,更能成长为适应行业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学生的成长照亮教师的教学之路,教师的引领助力学生的未来征程。我将始终以竞赛为桥,以课堂为基,与学生并肩,在实践与探索中,共赴更高远的成长。

雍涛,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师,2021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023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024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二等奖,2025年在“余姚杯”中国高校机器人实验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