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师想

您的位置:首页»师想»正文

庄光媛:用真心换真心 用陪伴点亮成长
来源:石工院   作者:庄光媛  编辑:向发全  审核:钱广 终审:新闻中心    日期:2025-09-27  访问:

作者(中)和学生在一起

夏夜,办公室只剩下键盘敲击声与我为伴。整理完最后一份毕业生档案,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条新消息映入眼帘:“庄老师,谢谢您这三年的陪伴,我们都感受到了您的真心。”看着这条短信,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如电影画面在我脑海中重现。

初心如灯:从塑造到守护

“辅导员是灵魂工程师。”三年前,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走上这个岗位的时候,这句话如同烙印般刻在我的心上。那时,我想象着辅导员的工作崇高而神圣——应当是思想的引领者、人生的规划师、灵魂的塑造者。但我却忐忑不安:自己能否担得起“灵魂工程师”这个沉甸甸的称呼?

现实很快给了我一个温和而又坚定的回答。我负责303名硕士生,这个数字背后是303个独立的世界,303种不同的性格,303段独特的人生。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高高在上的“工程师”,而更像一名“守夜人”——不是在塑造,而是在守护;不是指点江山,而是静默陪伴。

现实如镜:琐碎中的微光

最初的几个月,我全然淹没在琐碎的事务之中,不是在回复学生的消息,就是奔波在处理各项学生事务的路上:凌晨奔赴医院看望饮酒过量吐血的学生,半夜答复学生因综测分数焦急的咨询,处理宿舍矛盾、导师与学生的矛盾,追踪不假离校的学生、催促学生参会……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自问:这就是“灵魂工程”吗?为什么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消防员,四处扑火,却看不到任何建设的痕迹?

最让我感到无力的,是与研究生之间那道透明墙——你看得见他,可并不真正了解他。他们独立而克制,善于隐藏困境。有学生直言:“老师,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我曾尝试组织集体活动,到场者寥寥;发出的问卷调查,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一。

但微光总在不经意间闪现。记得那个炎热的下午,我站在篮球场边,看着所带专业的学生们在球场上拼搏。他们每一次摔倒又爬起,都让在场边的我揪心不已。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不知道能做什么,只能小声地为学生们加油呐喊。中场休息时,一名学生突然拿着一瓶矿泉水走过来:“庄老师,您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每场比赛都来替我们加油打气的辅导员。谢谢您!”看他大汗淋漓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不需要刻意做什么,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启迪如星:倾听与陪伴的力量

“时代楷模”曲建武老师在2013年主动辞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职务,回到大连海事大学做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年级辅导员,面对质疑时曾坚定地说到:“假如让我再选择,我还会做一名辅导员。”他总是通过生日祝福、家访、资助等方式陪伴着学生,在学生人生重要节点给予支持,不错过学生每一次需要的时刻。学习了曲老师的事迹,我开始调整工作方式,不再追求大规模活动的参与度,而是珍惜每一次一对一的交流;不再期待立即改变什么,而是学会在细碎中寻找意义。

那个曾因研究生中期分流政策几乎退学的学生,在我陪他逛了3次操场,进行10次面对面聊天,数不清的微信对话后,最后顺利毕业。离校时,他对我说:“遇见您是我的幸运。”那个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我坚持每天发1条鼓励信息,至少1周到宿舍1次倾听她的故事,两个多月后,她终于走出寝室,重新走进实验室。那个曾经在学业上迷失方向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紧紧拥抱我:“是您的陪伴让我找到了自己。”

感悟如光:双向奔赴的成长

“辅导员是大学里最难做也是最幸福的职业。”如今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辅导员工作的神圣,不在于改变了多少人,而在于我们从未放弃尝试理解每一个独特的灵魂;不在于塑造了多少完美的人生,而在于我们愿意陪伴每个不完美的个体走过一段旅程。

教育就是用真心换真心,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奔赴和成长;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平等温暖的陪伴。

带完第一届303名学生,我收获了最珍贵的礼物——303颗真心。他们让我懂得:真正的灵魂工程,始于真心,成于陪伴。在这条向美而行的道路上,我陪伴了他们,也被他们陪伴;我照亮了他们,也被他们照亮。

庄光媛,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