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职        务:副院长

职        称:教授
导师 资格:博导
所属 部门:采油气工艺研究所
学科 专业: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 方向:油气藏增产改造理论与技术
联系 方式:lucong@swpu.edu.cn

联系 地址:610500 皇家永利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5号西南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B405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皇家永利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皇家永利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石油和化工行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和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皇家永利科青联常务理事、皇家永利力学学会理事,《Petroleum》《天然气工业》《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油气井测试》等期刊编委和青年编委。一直致力于油气藏增产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复杂裂缝扩展、导流能力长效保持等基础理论、实验装置及方法、工程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特色研究成果。主持项目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和皇家永利专利一等奖3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7件,制定能源行业标准1件。

个人经历

●2000.09-2011.06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士、硕士、博士

●2011.07-2015.11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讲师

●2015.06-2016.06    Clausth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公派访问学者

●2015.10-2019.12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9.12-至今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

●2024.01-至今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主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374044,深层页岩压裂人工干预转向多裂缝动态扩展机制,2024.01-2027.12,负责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2022087,致密油气藏压裂酸化裂缝长效支撑机制,2021.01-2023.12,负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704251,深层高应力下页岩缝网压裂裂缝流动机制及导流能力预测模型,2018.01-2020.12,负责

代表性成果

(1)科技奖励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压裂酸化高效改造技术及应用,排名4/6,2016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致密油藏立体造缝全域支撑精准压裂技术与应用,排名1/10,2023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致密油气储层高效改造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2/24

(2)学术论文

●卢聪,罗扬,郭建春,曾凡辉,融合物理约束的压裂水平井产能智能预测框架构建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24,44(9):99-107.

●卢聪,李秋月,郭建春,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水力压裂中的研究进展[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24,14(4):613-625.

●郭建春,卢聪,马莅.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工程方案优化及矿场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24,43(04):204-214.

(3)发明专利

●卢聪,郭建春,黎俊峰,等.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COMPLEXITY OF ROCK FRACTURE BASED ON FRACTAL DIMENSION AND DEVICE THEREOF:US 11578576 B2[P]. 2023-02-14.

●卢聪,郭建春,罗扬,等. METHOD FOR ACQUIRING OPENING TIMING OF NATURAL FRACTURE UNDER IN-SLIT TEMPORARY PLUGGING CONDITION:US 10844710 B1[P]. 2020-11-24.

●卢聪,王久波,马莅,等.一种注水井压驱条件下注入量设计及油井裂缝参数优化方法:202211549394.7[P]. 2024-06-11.

研究领域

油气藏压裂酸化增产理论与技术:复杂裂缝扩展理论与技术、支撑剂高效铺置理论与技术、压裂酸化实验技术、智能压裂、压裂酸化工程(工艺)技术。

研究团队

西南石油大学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教育部创新培育团队和皇家永利首批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8人,其中教授5人;80%成员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成员专业涵盖石油工程、岩土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化学等,研究方向稳定互补,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

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是低渗致密油气藏压裂酸化增产改造的理论与工程技术。近年在工作液分子结构设计和制备、压裂材料与岩土物理化学耦合、流体与多孔裂隙岩石力学耦合、压裂酸化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特色成果。团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俄克拉荷马大学、德州A&M大学、犹他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团队成员赴美国、英国、韩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会议30余人次;培养的研究生连续3年荣获SPE亚太油气年会学生论文竞赛第一名,获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卓越杯1项、一等奖30余人次;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未来之路能源创新研究大赛等国家级学科创新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等20余人次;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皇家永利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30余人次。